陕北传媒网
  • 新闻热线:0911-2568088
陕北传媒网
首页 魅力陕北 延安 榆林 民生 国内 国际 图库 左侧导航 右侧导航

文化教育

旗下栏目: 文化教育 环境卫生 黄土风情 魅力乡村 培训研学 行业动态 企业风采 宣传推广 便民服务

延州|延河,一条赓续红色文脉的河流

来源:延安宣传 作者: 王江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2-16
摘要:有一条河流,它映照着坚定信仰,激荡着热血青春,流淌着红色基因,滋养着璀璨文艺……它就是中国革命的“母亲河”—— 延河。
 
宝塔山与延河水交相辉映

 

作者 l 王江
 

有一条河流,它映照着坚定信仰,激荡着热血青春,流淌着红色基因,滋养着璀璨文艺……它就是中国革命的“母亲河”—— 延河。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抗战时期,包括文艺工作者在内的无数中华儿女汇聚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了全民族的自由和解放,奔赴延安,在延河边,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悲昂、不屈不挠的青春凯歌。

延河为媒,音乐为介。1938年,《延安颂》《延水谣》相继诞生。“巍巍宝塔山,放射神奇的东方魔力。滚滚延河水,翻卷黑暗与光明的抉择。”“延水浊,延水清,情郎哥哥去当兵,当兵啊要当抗日军,不是好铁不打钉......”风格迥异却殊途同归,两首歌曲迅速在边区广为传唱并远播大江南北。文艺成为无数爱国青年奔向抗日前线的动员令,让淬火成钢的坚强意志、坚如磐石的坚贞信念、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在前赴后继的抗争中代代相传,熔铸成一个民族集体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血脉。
 

革命青年在延河岸边跳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956年,贺敬之回到延安,炽烈感情喷涌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回延安》这首诗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以诗歌传递真切的情绪与真实的情感,以文艺承载赤子之心,承载对历史有温度、有激情的文学表达,这是一种深沉、广远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让人不禁感慨:生活思想的深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深度。诗人戈壁舟《延河照样流》写道:“吃过十年延河水,走尽天下不忘本。趟过千遍延河水,一辈子埋头为革命。谁说延河小?延河大无边。……离别延河久,延河照样流,革命洪流流向前,不到头来永不休。”当文艺成为心灵的呼唤,成为精神的路标,并使一代人与另一代人血脉相通,它便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丹青翰墨,山水传情。1957年,画家刘文西在延河边写生,看到一位老农赶着一群羊走来,老农的装扮让他想到了毛主席在陕北与老农交谈的情景,他遂拿起画笔,创作了他的成名作《毛主席与牧羊人》。这幅画一经发表就轰动中国画坛,曾经刊登在国内外众多媒体上。1960年,画家石鲁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绘制大幅作品《延河饮马》,石鲁说:“作品的产生,是长期的生活在我脑中发酵的结果,是生活印象的涟漪在我脑际激荡……”这个生活印象,非延河莫属!1963年,油画艺术家钟涵创作木板油画《延河边上》,一举成名。革命领袖与民众并肩而行的背影,是延安时期军民一心的真实写照。


PART.1

刘文西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
编辑

PART.2

石鲁作品《延河饮马》
 
编辑

PART.3

钟涵木板油画《延河边上》
 

为了更深的铭记,为了更好的前进,有很多人名、组织、节目都以延河命名。1956年4月,陕西诞生了第一份综合性文学期刊《延河》。据高彬(曾任《延河》小说组副组长)回忆,“筹办者中绝大多数作家和编辑都是喝过延河水吃过陕北小米的,理所当然,刊名用《延河》命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延安大学等九所拥有延安时期党的教育血脉的重点高校组成“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与第一所中学,中国人民大学与延安中学共建“延河讲师团”基地, 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唯有延河,曾经年轻也会永远年轻,正值青春也将始终青春。这条时代之河,给予无数文艺工作者以思想启迪,成就了数不胜数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大家。进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依旧深深地眷恋着延河,纪录延河、讴歌延河,不断增强对延河革命文化价值、生命力、创造力的理解,以生动的艺术实践挖掘和呈现延河文化的美学内涵。集延安革命文化与陕北传统文化为一体的陕北音乐剧《延河谣》,荣获陕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大奖。
 

《延河谣》剧照
 
编辑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在中国众多大江河流中,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像延河一样,不仅滋养了两岸生灵,更“哺育”了中国革命,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星火”走向“燎原”的伟大历程。延河已不仅是一条普通的河流,更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民主历史进程中一条壮美的名河,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今天,我们用手中的笔描绘、记录、讴歌延河,不仅是一次虔诚的礼拜, 更是要传承红色革命文脉,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着力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责任编辑:名稼

最火资讯

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免责声明 | 供稿服务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