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传媒网
  • 新闻热线:0911-2568088
陕北传媒网
首页 魅力陕北延安 榆林 民生 国内 国际 图库 左侧导航 右侧导航

延安

旗下栏目: 宝塔区 黄陵 甘泉 富县 洛川 宜川 延长 安塞区 吴起

告慰敬爱的周总理 — — 您深情牵念的延安脱贫了!

来源:延安日报 作者:干雄焱 牛敏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20
摘要:5 月 7 日,延安官宣告别绝对贫困。 5月15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在延安首映。 这听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件事,却像是穿越时空的一问一答,对延安具有特殊的意义。 冥冥中,它就像是延安人民对周总理的深情告慰。 最近,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在全国热映。 5月1

      5 月 7 日,延安官宣告别绝对贫困。
      5月15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在延安首映。
      这听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件事,却像是穿越时空的一问一答,对延安具有特殊的意义。
      冥冥中,它就像是延安人民对周总理的深情告慰。

      最近,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在全国热映。
      5月15日,在延安的首映仪式上,当影片中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我回来了,回到家里来了”和人们打招呼时,现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很多观众忍不住流下眼泪。
     你知道吗?这部被称为“重磅催泪弹”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是根据延安作家曹谷溪创作的剧本《周总理回延安》改编而来,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劲首次执导并主演,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友情出演。除了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延安,剧作者是延安人,整个诞生过程更是与延安紧密相连。
      影片首映时,正值延安官宣告别绝对贫困之际。冥冥中,它就像是延安人民对周总理的深情告慰。

周总理回延安被搬上银幕

      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陪同越南客人到延安,这是他自1947年离开延安之后首次回延安看望老区人民,也是唯一一次。从当天上午10点走下专机踏上延安,到次日早晨 8 点乘专机离开,周总理在延安停留了短短22个小时,却成为延安人至今难忘的记忆。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就是围绕周总理这次回延安的22小时展开的。
 

      先说剧本。
      曹谷溪 1996 年就完成了剧本创作,剧本原来的名字叫《周总理回延安》。为了这个剧本,他花费多年时间,
      大量翻阅资料,走访当年和周总理接触过的每一个当事人,力求真实、完整地呈现出当年周总理回延安的历史细节,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其实,在此之前的1977年,曹谷溪还与路遥合作,写过一个报告文学《难忘的二十四小时》,追记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的故事。论起来,这可能算是剧本最早的雏形。
      之所以如此执着而又迫切地想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是因为延安人对周恩来总理是有特殊情怀的,而曹谷溪认为自己更有周总理情结。
      1965年,曹谷溪在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会议时,曾经受到过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还和周总理合了影。这被他视为一生的荣耀。
      1976年,周总理逝世,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公开悼念,可曹谷溪情难自禁,以“延纪周”的笔名在当时的《延安通讯》上连发数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周总理的怀念。甚至,他觉得这样还不够。
      曹谷溪始终以一个文人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周总理的热爱,表达着延安人对周总理的热爱。
      1996年,剧本《周总理回延安》创作完成后,他一直艰难地物色着合适的投资拍摄人。一找就是近20年,直到在西安邂逅演员刘劲。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15年,74岁的曹谷溪捧着剧本对刘劲说: “我要送你一个礼物,只有交给你,我才放心。把周总理回延安的故事拍成电影是我余生最大的心愿,你如果把它拍出来,我死也瞑目了!”
      刘劲说,他接下这部电影,一方面因为题材打动了他。他一生60多次饰演周恩来,都是在风起云涌的大事件中,从来没演过这样以个人视角关注周总理内心波澜起伏的电影,这个剧本激起了他的创作兴趣 — —值得尝试;另一方面,曹谷溪的一番话令他心生感动。他从这个70多岁的老人身上看到延安人对周总理的特殊情怀,看到这位老人因着这种情怀而对多年饰演周恩来的他产生的信任和重托,刘劲突然觉得拍这部电影成了自己的使命 — —必须完成。
      从文学剧本到电影剧本,再到找投资、聚演员、拍摄完成,这部电影经历了4年打磨。这4年对刘劲和他的创作团队来说,也是个艰难的过程。
      “仅剧本就经过了十余次修改,电影最终定名为《周恩来回延安》。”刘劲说,他把自己20年来对周恩来的情感积淀,全部呈现给这部电影。为了把电影拍好,刘劲首次当起了导演。
      这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是送给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但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电影不同的是,《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人物情感的刻画更加细腻真实。以人物情感起伏推动剧情发展,以情动人是整个影片的节奏。
      这部电影的诞生过程,又何尝不是一部电影?
      告慰周总理:延安脱贫了
      5月15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在延安首映。
      而在此之前的5月7日,延安官宣告别绝对贫困。
      这听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件事,却像是穿越时空的一问一答,对延安具有特殊的意义。
 

      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回延安,是带着满身病痛来的,也是带着满心牵挂来的,更是带着殷切希望来的。
      当时的延安太穷了!有多穷?有数据表明,1973 年延安有 14 个县,130万人口,当时农民人均粮食不足25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到50元。
      当时的领导回答总理提问时说:“最近我到子长县李家岔村去看了一下,那里的群众连苞谷面都吃不饱,其中有一家五口人合盖一床被子。”
      周总理流泪了。
      他问: “战争年代都没这样苦!这是为什么?”
      他说: “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延安人民生活还很苦,我怎能吃得下去呢?”
      他提出: “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行不行?”
      “行!”延安人响亮地回答。
      碰杯为诺,击掌为誓。
      临走时,总理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 “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
      只是这个诺言再也无法兑现。1976 年那个早春,周总理永远离开了。而他生前所希望的延安脱贫之路,也艰难地走了许多年。
      周总理离开延安后,在他的特别关怀下,国家支持延安发展了一批小煤矿、小化肥、小水泥、小电力、小钢铁,延安的经济社会面貌有所改观,然而,沟壑纵横,生态脆弱,延安人依然被贫困折磨着。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给陕北老区下拨5000万元的扶贫款。陕西专门成立了“陕北建设委员会”,加快推进老区建设。之后的几年,延安地委行署带领老区人民,以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为重点,掀起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延安的贫困面逐渐缩小,但脱贫的“硬骨头”却越来越难啃。到 2014 年底,延安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7.62万户20.52万人,贫困村693个。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老区人民的脱贫之路,牵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赴延安,看望老区人民,指导脱贫攻坚。在延安主持召开的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总书记动情地说: “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牢记总书记嘱托,延安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脱贫工程,打响脱贫攻坚战,革命年代形成的延安精神,成为新时代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近4年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下,中央和各级财政累计向延安投入扶贫资金达62.5亿元,加快了延安告别贫困的步伐。

 

      2019年5月7日,随着延川、宜川最后两县退出贫困序列,延安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宣布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从此开启了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不仅如此!如今的延安,还被评为全国森林城市;如今的延安,有了“春赏百花秋赏稻”的江南美景;如今的延安,众创空间、大数据等悄然成为热词;如今的延安,已入选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虽然迟到了许多年,但延安人民一直在努力奔跑!
      敬爱的周总理,您深情牵念的延安,如今正在变成您期待的样子,延安将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

最火资讯

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免责声明 | 供稿服务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