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传媒网
  • 新闻热线:0911-2568088
陕北传媒网
首页 魅力陕北 延安 榆林 民生 国内 国际 图库 左侧导航 右侧导航

文化

旗下栏目: 能源 财经 文化 三农 教育 科技

穆青的新闻人生

来源:延安新闻纪念馆 作者:刘璐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09
摘要:穆青,河南杞县人。他曾担任新华社社长、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他被称为新闻界的泰斗,他最大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然而时代让他选择了做记者。穆青16岁投身革命,18岁入党,他一生坚信共产主义、坚信共产党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希望。他的信仰不是盲目的,因为半

穆青,河南杞县人。他曾担任新华社社长、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他被称为新闻界的泰斗,他最大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然而时代让他选择了做记者。 穆青16岁投身革命,18岁入党,他一生坚信共产主义、坚信共产党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希望。他的信仰不是盲目的,因为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使他看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0年6月,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日本侵略者开始在华北地区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从各抗日根据地挑选出一批干部到延安学习,让他们学成之后再开赴前线。穆青就是其中的一员。

来到延安后,穆青起先在延安鲁艺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第二年又转入鲁艺文学系。这里人才荟萃,在这群人中穆青起初并不显眼,但他的勤奋好学很快引起了师生的注意。

1942年,穆青到三八五旅实习,写了篇通讯《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战士在战斗、生产之余紧张学习文化的事迹。这篇报道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注意。9月,党中央的《解放日报》为充实记者队伍,从“鲁艺”文学系调十几个学生当记者,穆青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穆青很想搞文学创作,觉得当作家比当记者好,但是周扬院长对他说:“这是党的任务,你必须服从,在布尔什维克面前,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一句话决定了穆青的一生。从这年起到1992年,穆青在新闻岗位一干就是50年,整整半个世纪。

穆青到《解放日报》不久就接到了采访任务,第一次采访的对象是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赵占魁同志。他们与赵占魁同吃同住,还一起劳动,陆续写出了好几篇报道,发表在《解放日报》上,没想到这些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党中央发出了向赵占魁同志学习的号召,各个根据地报纸都转载了这组文章。这件事对穆青触动很大,教育也很深,使他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了新闻工作的力量和作用。就这样,他干工作也越来越主动,很快从内心里喜欢上记者这个职业,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方向。

1965年底,新华社决定派人分头到几个重灾区转转,报道一些广大人民艰苦奋斗、战胜灾害的事迹。穆青等人被派到河南。他们一进入兰考县,就听到了焦裕禄的故事,并被深深地感动了。经过深入的采访后,他们几个决定马上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为了写好焦裕禄的事迹,他们把稿子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第七稿才满意。之后,他们还召集了各方的干部群众讨论,只要有一个字表达得不够确切、有一句话写的不够好,他们就当场修改。直到1966年2月6日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动人的事迹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形象,鲜活地矗立于天地之间。焦裕禄,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刻在人民心中。这篇文章也对穆青的一生影响很大。

穆青有一本书叫《十个共产党员》,这本书其实就是穆青的一个信仰的结晶。在这个十个共产党员身上,体现了穆青的追求与信念。从他小时候认识的共产党人梁雷,到后来延安时期的赵占魁,再到后来的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等等。穆青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就是竭尽全力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共产党人”,他希望通过他们来鼓舞人民的信心。

穆青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鞠躬精粹的一生。他胸怀磊落,百折不挠,多次面临死亡而仍奋斗不息,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

穆青生前曾对儿子们说:“你们的爸爸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给你们留下的只有一个好名声。”他对孙辈们说:“学本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做人!”穆青也经常向记者强调:“做记者,第一条是做人。”这两句话是穆青留给后人的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穆青的崇高精神,将激励我们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名稼 张建

上一篇:鲁守平的书法艺术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免责声明 | 供稿服务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