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传媒网
  • 新闻热线:0911-2568088
陕北传媒网
首页 魅力陕北 延安 榆林 民生 国内 国际 图库 左侧导航 右侧导航

榆林

旗下栏目: 榆阳 神木 府谷 横山 定边 靖边 吴堡 绥德 米脂

从梁家河大学问中汲取力量 不断开创榆林发展新局面

来源:文明榆林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6-26
摘要:6月22日下午,全市学习宣传《梁家河》座谈会在榆林召开。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要做好征订发行,加强宣传报道,兴起全民阅读热潮;要坚持学用结合,强化责任担当,攻坚克难谱写新篇章。

       6月22日下午,全市学习宣传《梁家河》座谈会在榆林召开。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要做好征订发行,加强宣传报道,兴起全民阅读热潮;要坚持学用结合,强化责任担当,攻坚克难谱写新篇章。座谈会上,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博等10位同志分别作交流发言。现将交流发言摘登如下,供广大读者学习借鉴。

座谈会现场一角。 榆林日报记者赵小军摄

 

学深悟透梁家河大学问 推动榆林各项工作上台阶

李博(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学习宣传《梁家河》的重大意义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正式在我省出版发行,这是全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大喜事。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和实践起点。

      纪实文学《梁家河》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动实践,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是践行“五个扎实”和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的行动指南。

      省委举行《梁家河》首发仪式和发行推进会后,榆林市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常委会组织学习传达了会议精神,对全市学习宣传《梁家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委书记戴征社同志指出,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读懂共产党员的初心、认清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筑牢“四个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信念、加强党性锻炼、补足精神之钙、永葆政治本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励志成长、找准人生坐标、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奋斗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梁家河》贯穿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之中,学深悟透梁家河的大学问,感受总书记的担当品质,激发创新创业的激情和锐气,推动全市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全力抓好征订发行,为学习宣传创造良好条件

      我们把发行作为抓好学习宣传的基础性工作。省委纪实文学《梁家河》首发仪式举行以后,为做好首批发行工作,按照省委“各县、各乡镇全覆盖”“党、团组织全覆盖”“领导干部,城市党、团员人手一册”的要求,市财政安排资金首批统一购买11万册统一配发,按“城市党员人手1册,市直学校团员人手一册,县市区学校团委各100册,基层党、团组织各3册”的办法进行分配,确保市县乡村全覆盖。目前,11万册已全部发放到位。

      我们将按照省委要求,继续加大发行力度,扩大发行范围,增加发行数量。

      一是做好面向社会的发行。通过大力宣传《梁家河》,把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成长经历、为民情怀和奋斗精神传达到千家万户,传达到全社会方方面面,不断扩大《梁家河》在全社会的影响力,用真理和信仰的力量感染广大干部群众,引导广大群众购买《梁家河》、学习《梁家河》。

      二是创新载体加强发行。加强活动策划,创新载体学习宣传推介《梁家河》,认真开展纪实文学《梁家河》“八进”活动,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进微书屋,将《梁家河》作为全民读书活动的重要书目,持续加强《梁家河》发行学习工作,力争使发行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扎实做好宣传,着力营造氛围

       按照省委宣传部《〈梁家河〉图书出版发行宣传报道方案》精神和有关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做好〈梁家河〉征订学习宣传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了各项宣传工作,目前正在有序推进。《榆林日报》和榆林电视台开设了“学习梁家河,筑梦新时代”专栏专题,集中刊发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的动态消息、专访和体会文章,转载中省重要理论和评论文章。广播电台在新闻综合广播《书香榆林》节目中连续播出纪实文学《梁家河》。

精心组织,确保取得成效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深入学习宣传《梁家河》作为当前各级党委(组)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融入“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融入“千名书记讲党课”活动,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中。

      二是扎实组织好“八项”学习活动,确保学有所得。通过组织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挖掘梁家河大学问的丰富内涵;通过组织研讨会,做好理论研究和阐释;通过组织开展宣讲活动,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通过开展朗诵比赛汲取营养,获取教益;通过将《梁家河》纳入干部培训书目,不断提高党政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自觉;通过将《梁家河》作为“三会一课”的重要学习内容,不断用信仰和真理的力量感染教育广大党员;通过组织开展图书“八进”活动,确保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所依、学有所获。

       三是把学习宣传《梁家河》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梁家河》的学习宣传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结合起来,同奋力追赶超越、落实“五个扎实”结合起来,同全面从严治党、加强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认真落实省委各项部署要求,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担当尽责、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榆林实现“三大目标”、落实“两个更大”要求过程中谱写新篇章。

 

做到“三结合” 展现新作为

姬跃飞(绥德县委副书记、县长)

 

      《梁家河》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插队的工作和生活,再现了他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的艰辛历程,表现了总书记心系百姓为民造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崇高品质。

      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越挫越勇的坚强意志。总书记初到梁家河,要面对各种难关和考验。面对这些困难,青年时期的总书记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主动适应环境,积极克服困难,最终磨炼出了攻坚克难的宝贵精神。我们要学习并发扬总书记这种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精神,要坚定“四个自信”,积极破解工作中的难题。

       要学习总书记扎根群众、造福百姓的为民情怀。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从“北京娃”转变为农村党支部书记,从最初的“距离感”,到全心全意带领人民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这些转变生动地体现了总书记扎根人民、融入乡村的群众观念和为民情怀。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学习他“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服务意识。

       要学习总书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总书记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并以久久为功的恒心,把读书和思考作为一个长期坚持的习惯。我们要时刻心存“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要像总书记一样把读书和思考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进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学习宣传好《梁家河》,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将学习与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当前,绥德正以“一馆五址”为依托进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旨在深入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绥德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和弘扬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绥德工作和生活期间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和光荣传统。梁家河大学问和绥德红色资源从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以梁家河为榜样,通过发扬梁家河大学问来打造绥德红色教育基地。

       二是要将学习与干部教育培训结合起来。要把《梁家河》作为全县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总书记爱民为民的炽热情怀、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通过总书记的励志故事,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不断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

       三是要将学习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形成的群众观念、为民造福的初心、一碗水端平的作风,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把总书记这种家国情怀牢记心中,落实在脱贫攻坚、灾后重建、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绥德作出应有贡献。

 

 
用梁家河的大学问推动工作

黄志宏(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习总书记说,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个大学问应该学什么。

       要学习习总书记矢志不渝的党性信仰。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向组织递上《入党申请书》的时候,被以“成分不好”为由退回来。他先后8次申请入团、10次申请入党,坚持不懈,初心不改。学习梁家河,就是要进一步坚定信念、牢记初心,增强“四个意识”,做好本职工作,把个人成长融入组织发展、国家兴盛。

       要学习习总书记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把个人责任与群众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以实干作风推动梁家河发生了根本变化。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干实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要学习习总书记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知难而进,永不妥协,面对重重困难,带领梁家河村民填沟治水、抵御灾害,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意志。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他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品格,以苦为荣,无私奉献。

       要学习习总书记始终坚守的为民情怀。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苦、共命运,带领群众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把村民的每件小事当成大事来干。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植根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传承梁家河上应该做什么。近期,我们在学习宣传梁家河大学问上,重点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是在全市组织系统开展“悦读组工·书香机关”主题活动,在组织部门掀起学习宣传《梁家河》的热潮。二是以延安精神为本源,分五期对全市人才开展“爱国·奋斗”主题教育,引导各级各类人才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三是以郝家桥为中心,培育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特色的绥德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四是以党建促脱贫攻坚为抓手,分批选派全体机关干部到绥德义合西直沟村开展蹲点调研。五是以纪念建党97周年为契机,在郝家桥举办“七一”表彰大会,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大学生村官和五星级村党组织负责人等参观学习郝家桥,重温入党誓词,现场学习《梁家河》一书。

       今后,组织部门重点要立足岗位,做好三个“融入”。

      一要把梁家河大学问融入干部教育全过程。把学习梁家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与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推进十大战略问题研究、促进榆林转型发展统一起来,开展“学习梁家河加强党性修养”专题研究。

       二要把梁家河大学问融入组织生活全过程。开展“学习梁家河主题党日”活动,有序组织全市各级党员前往梁家河,感悟梁家河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

       三要把梁家河大学问融入组织工作全过程。用梁家河大学问要求做好组织工作,持续贯彻落实好“三项机制”,完善考核体系,为干实事的干部撑腰鼓劲;开展“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主题活动;持续推进人才“爱国·奋斗”主题教育。

 

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初心与使命

侯进亮(市直机关工委书记)

 

       《梁家河》一书用朴实细腻的笔触、翔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再次将黄土地亘古不变的初心,如同山丹丹花一样绽放在高原的山山峁峁。仔细品读,我们能领悟到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汲取一种积极昂扬的生活态度与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

       通过阅读,我们能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面对土地贫瘠,百姓缺吃少穿,连同吃水、烧菜、照明都困难的现状,他的意志从来没被消磨,他的信仰始终坚定。7年时间,他脚踩黄土,心贴百姓,立志“让群众们过上好日子”。他刨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带领群众打坝,发展农业生产,建沼气池、铁业社等,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把一句“我就是一个农民”的朴实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

       学习《梁家河》,我们可以更加完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成长历程,更加系统、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自觉、坚定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扎根于深厚的黄土地,根植于十几亿人民大众心中的。

       《梁家河》就是一堂生动的党课。黄土与窑洞、田间与锄头、劳动与修身、理想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新时代与中国梦……这些都承载着习总书记宏伟的人生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作为人生追求,努力将总书记为民务实接地气的精神,在各级机关单位、党员干部中发扬光大,切实构筑起机关党员干部“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新时代精神高地。特别是要把深化落实“支部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评星定级、追赶超越”和“三个十”党建示范岗建设及机关党建信息化建设等“四大载体”作为抓手,以实现“三大目标”、落实“两个更大”要求为己任,不断将机关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转化为服务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在追赶超越中实现好“榆林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梁家河》开篇写道,“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崇高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

 

学习梁家河 感悟大学问

常蔷薇(市委党校教授)

 

      读完《梁家河》,感触最深的就是梁家河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学问。《梁家河》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的真挚感情,体现出总书记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

       《梁家河》一书是用陕北特有的方言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和在梁家河7年艰辛的知青岁月,以及梁家河4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通篇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情怀,让我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梁家河这个小山沟里有大学问,大学问中蕴含着大精神。所以读《梁家河》这本书,不仅是要了解习总书记曾经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生活,更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精神,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

       也许有人会这样问:是习近平选择了梁家河,还是梁家河成就了今天的习近平。我想,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习近平总书记后来不止一次谈到“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在梁家河艰苦的7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从一个城里人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农民,并学会了砍柴种地、烧火做饭。在这里,他饱受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磨炼。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也没有放弃自己,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他经常在自制的煤油灯旁,啃着“砖头一样厚的书”。劳动之余,他先后读了大量关于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哲学的书籍,这让他在特殊的环境里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精神世界不断丰富,意志品质不断坚定。

       7年知青岁月,锻造了总书记坚忍不拔的品质、矢志不渝的信念、志存高远的胸怀、攻坚克难的意志、为民务实的情怀以及战天斗地的勇气。在梁家河插队时期的习近平,是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典范,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典范,是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在这个小山沟里,培养产生了我党坚强的领导核心,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引领新时代、实现新梦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梁家河的大学问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作为党校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梁家河大学问,时时以梁家河大学问提升自己、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组织、无愧于自己的合格党员干部。

 

不忘初心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沈效功(市教育局局长)

       上世纪60年代的梁家河山穷地瘠人贫。习近平就是这样走进梁家河,开始了他7年的知青生活。7年的生活与劳动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品格、增强了他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没有被艰苦的环境所吓倒,而是思考着如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劳动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正所谓,小山村有大学问。

       对人生的态度,就是对劳动和学习的态度。劳动磨炼品格,学习陶冶情操。在梁家河的岁月,习近平形成了对家国炽热情怀的初心。7年的知青岁月,是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劳动和读书构成了他7年知青生活的主色调。劳动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增强了他的为民情怀和一个共产党员与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读书夯实了他的能力素养,更点亮了他人生奋斗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是积极向上的,这是他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所决定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就是要让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讲好总书记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对于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

       初心养成,就要不忘初心。初心就是信念。为人民做实事就是习近平同志的初心。习近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一直坚信为人民做实事才是接受组织考验、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党性的关键。他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好事,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和赞美。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从实事做起,在细微中见真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这个初心,心里永远要装着老百姓。从总书记本人讲,就是不忘他在7年知青岁月中与梁家河父老乡亲建立的水乳交融的真情实感。从一个共产党员讲,就是要求我们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初心。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要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同志出身于革命家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的革命风范对习近平同志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梁家河形成的团结观就是缘于父亲习仲勋的教诲。习近平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风格之一。从一个插队知青到大国领袖,习近平的革命理想、治国思想、人民情怀、坚定理想和文化素养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着力构建全民全社会共办教育的大教育体系。作为教育部门,我们要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

       追寻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我们真正感到的是追求真理的顽强意志、为民初心的高大情怀、低调务实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实现梦想的担当执着。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心在哪里安放 人生就在哪里出彩

田伟(武警榆林市支队副政委)

 

       读《梁家河》,检视初心,涤荡灵魂,昭示使命。感悟习主席在梁家河7年的岁月里,与黄土地为伴、与书本为友、与群众为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种信念给人力量,这种追求催人奋进,这种情怀令人向往,这种精神示人以范。

       最直接的感受是——质朴。通读全书,第一感受就是朴实无华,真真切切。翻开书页,充满了陕北乡土气息,既没难懂的语句,也没华丽的词藻,直击内心深处,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最朴实,往往最真挚;最憨厚,往往也最执着。习主席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就是用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的憨厚和报考志愿只报清华的实在,读懂了人生、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人民。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精神。情怀就是不忘初心,精神就是砥砺奋进。可以说,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政治脊梁,更是我们强化看齐意识的生动教材。

       最深刻的感受是——担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情、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学习好梁家河大学问。心在哪里安放,人生就会在哪里出彩。习主席七年如一日,主动过好劳动、饮食、生活和思想“四大关”,与群众一起苦、一起干,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担当,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只有爱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爱。作为军人,就是要时刻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聚焦使命任务潜心砺剑,牢记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美好生活中肩负的重大职责,努力在维护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触动的感受是——感恩。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7年艰苦岁月,日子虽苦,但习主席却磨炼了意志、升华了情感、丰富了人生,凝聚了一心为公、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大学问,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主席心怀感恩,永远视自己为黄土地的儿子,始终把惠及民生的事挂心头,一直把梁家河乡亲和全国广大农民一起过上小康生活作为自己的心愿。一个党员干部能够成长起来,得到各方面的关爱、恩惠是很多的。可以说,离开党和人民的哺育难以生存,离开领导的教诲难以进步,离开同事的支持难以成事。我们要懂得感恩,时刻牢记党的恩情,感谢组织的培养,多想想自己为工作付出了多少,少琢磨自己可能会失去什么;我们要懂得感恩有为,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珍惜组织的信任,坚守自己的岗位,承担应尽的责任,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好本职工作上。

 

感恩伟大新时代 做好《梁家河》发行

李海涛(市新华书店党委书记、总经理)

      骄傲与自豪。《梁家河》是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的优秀读本,是广大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励志成才的实践教科书,将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延安精神的生动教材。全书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

       政治站位高。省委和市委以及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在《梁家河》出版发行中的政治站位非常高。5月2日,省委隆重举行纪实文学《梁家河》首发仪式。当天下午,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宣传发行工作推进会。传媒集团随即安排对所有下属单位进行传达和部署。5月3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博同志安排部署《梁家河》在榆林市的发行工作,决定由市财政提供经费,面向全市党员干部集中发放《梁家河》。

      根据“单位全覆盖、党组织、团组织全覆盖,领导干部和城市党员团员人手一册,各类公共服务阅读场所有配备,不留空白”的总体发行要求,由市财政集中支付的首批11万册《梁家河》已经基本配发到位。另外销售5万余册,共计发行16万余册。

     在《梁家河》发行方面:

      一是加强统一领导。按照市委统一安排,榆林新华书店高度重视,于5月7日、5月27日两次召开纪实文学《梁家河》发行工作推进会,密切配合市委宣传部,对所属各县市区公司《梁家河》宣传发行及配送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市公司班子成员对各县市区公司的宣传发行工作进行分片负责。

      二是全市各公司都在书城、门市显著位置设置了《梁家河》展示专架,搭建醒目的图书造型;利用横幅、电子屏等进行大力宣传;在广场、街道社区等一线进行宣传。5月25日,向八狮社区赠送了《梁家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各50册,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是整理出不在市财政统一配发范围的单位(如中省驻榆企业等)名单,安排工作人员负责分片分系统上门联系征订;与各大中专院校主动联系,争取推广范围扩大到大中专学生。

      四是使命与责任。《梁家河》由新华书店系统独家发行,反映了各级党委对我们的高度信任。公司上下积极投入《梁家河》发行大会战之中。陕西人民出版社和省新华书店分公司,一直处于连轴转的加班状态。我们深知,高质高效地发行好《梁家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更是我们光荣的使命。

 

心中有信念 脚下就会有力量

高旭(市能源局驻佳县螅镇荷叶坪村第一书记)


       连日来,全市上下全面掀起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的热潮。《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部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作为一名扶贫干部,那种泥土气息的熟悉感和脱贫致富的相似感,让人时刻感受到精神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

       你离百姓有多近,百姓就对你有多亲。在7年的艰苦岁月里,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总书记却在劳动时常常把自己的白面馍分给乡亲们吃,自己却饿着肚子。在总书记的关注引领下,梁家河一天一变化,乡亲们发自内心地喊出了“近平说的,准没错”,这也是千千万万个乡亲们的心声。总书记的这种赤子之心和亲民情怀证明了一个道理:你把百姓当亲人,百姓就把你当家人。

       你若初心不改,“桃花”自然盛开。“为百姓办实事”是硬道理。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七年如一日,修筑淤地坝、耕地锄玉米、连枷打麦子、建沼气池、办铁业社等,件件都是为民谋幸福的实事。事实证明,要想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心里就要时刻想着、装着群众,真正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

       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就会有力量。8份入团申请、10份入党申请、报考志愿只填清华,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陕北汉子的真实写照,认准的事,就要办成。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他挨家挨户劝说老乡放弃旧观念,反复跑水利局找技术人员、查阅资料,带领老乡一起打坝,为梁家河赢得了至今最好的一块良田;他排除万难,远赴四川学习,亲自设计试验,建起了全西北地区第一座沼气池……7年知青岁月,总书记就这样始终用点滴行动实践着知行合一、实践着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心中只要有信念,千难万难都不难。

 

青春无悔 奋斗不止

常露元(榆林二院肾病科住院医师)

       《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讲述了1969年至197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梁家河对于很多陕北人来说,只是那个年代陕北众多贫困乡村之一,但对于当时从北京来的知青来说,又多了几分偏远与陌生。就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总书记度过了7年的青春时光,7年难忘的知青岁月,他不断在生活中探索自我,在工作中寻找理想,心怀百姓、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敢想敢做,公平公正、追求真理,实现小家与大国的幸福,激励着我们当代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努力奋斗。

       岁月如梭,整整40年,尽管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越来越繁忙,但他仍两次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看望那片他牵挂的土地。一句句地道的陕北话,呼唤着旧识老友的小名,问候着乡亲们的生活;40年难忘故土,走过村里的山沟土坝,看过村里的窑洞果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让他念念不忘;牵挂着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更好,梁家河的发展是否更进一步。正是怀揣着这份赤子之心,在离开梁家河的这么多年,一直心系乡村百姓,不忘初心。

       初到梁家河,直面的就是艰苦的环境、穷困的生活、繁重的农活,从陌生到熟悉、从迷惘到坚定,习总书记一句“我要待在农村”,深深地扎根这片土地,融入百姓的生活。他待人仁义,踏实苦干,毫无怨言,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与认可。同时,他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断读书思考,寻找着个人的梦想,思考着百姓与国家的未来。在丰厚学识与实干精神的结合下,发展新技术,敢想敢做,才有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才有了坠水坝,才有了乡村铁业社。正是怀着“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带领着村民发展生产,日子越过越好。

       学问来自书本,更来源于身边的人和生活。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劳动学习,同时也用自己的学识与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梁家河人。“一碗水要端平”,不论亲疏,按章程办事;“要做行动上的巨人”,所以敢想更要敢做,行动才是起点。这些朴实的真理深刻地印在梁家河人的心中,激励着人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改革开放40年来,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玉米窝头变成了白面馍馍,破旧的土窑变成了灰瓦盖顶的楼房,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贫瘠的土地长满了绿树果林,并且成立了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农民们变身上班族,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曾经那片贫瘠的土地,发展成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透过梁家河的幸福生活,我仿佛看到了中国更幸福的明天。

责任编辑:海峰
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免责声明 | 供稿服务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