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传媒网
  • 新闻热线:0911-2568088
陕北传媒网
首页 魅力陕北 延安 榆林 民生 国内 国际 图库 左侧导航 右侧导航

延川

旗下栏目: 宝塔区 黄陵 甘泉 富县 洛川 宜川 延长 安塞区 吴起

陕北有一片灿烂的红霞——记已故剪纸大师高凤莲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8-21
摘要: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川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被纽约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国际剪纸艺术大师”称号。她一生共创作了上万幅剪纸作品,先后获得国内外各类大奖50多项。上世纪90年代,她的布贴画在中央美院陈列展出;2014年,“大河之魂——高凤莲祖孙三代剪纸

  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川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被纽约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国际剪纸艺术大师”称号。她一生共创作了上万幅剪纸作品,先后获得国内外各类大奖50多项。上世纪90年代,她的布贴画在中央美院陈列展出;2014年,“大河之魂——高凤莲祖孙三代剪纸艺术展”被纳入“二十一世纪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计划”;她的剪纸作品《龙凤呈祥》《群猪闹春》《陕北风情》,布堆画《财神》《轩辕黄帝》《土地神》《关公》《麒麟送子》《灶王》等几百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及鉴赏家收藏。关于剪纸艺术,高凤莲说:“纸花就是心花,只有心里有花,才能剪出心仪的纸花;假如心里没花,那就什么也剪不出来了。”

  陕北 有一片灿烂的红霞

  ——记已故剪纸大师高凤莲

  时光回到2014年5月8日的下午,中国美术馆5楼大厅里,“大河之魂——高凤莲祖孙三代剪纸艺术展”隆重开展。一幅用33张红纸拼凑而剪的长约10米的巨幅画卷《黄河魂》,令在场观众驻足逗留,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展览通过“厚土”“乡情”“传承”三个篇章,集中展示了高凤莲祖孙三代百余幅剪纸佳作,吸引了众多民间艺术家、美术界人士和剪纸爱好者前来观展。有专家当即断定,创作者一定是个大师级的人物。

  正当人们沉醉在这幅剪纸艺术佳作的意境之时,大厅蓦然响起了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人们纷纷围了过去,只见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穿着朴素的乡下老奶奶和两名女子围坐在一起,各自手里拿着剪刀和红纸,一边哼着信天游,一边剪着纸花。这位普通的农家老人,便是从黄土高原上走出来并享誉世界的民间剪纸大师高凤莲。围坐在她身旁的两名女子,一名是她的小女儿刘洁琼,另一名是她的外孙女樊蓉蓉。顿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为祖孙三代精彩的剪纸表演与非凡的艺术造诣而赞叹。

《九月枣儿红》

   7岁剪纸的巧女子

  1936年农历二月十九,高凤莲出生在陕北延川县城关镇高家圪台村。高凤莲的外祖母和母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刺绣、剪纸能手,方圆几十里经常有人登门讨教技艺。高凤莲从小心灵手巧,思想活跃。也许受外祖母和母亲的熏陶,7岁的她就喜欢上了剪纸,时不时拿起剪刀剪些小猫小狗的。那时,家中没有多少纸张可供她去剪,她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找纸。每当看到一些废了的旧纸,她就爱不释手地捡了回来。家里谁一旦丢了手帕、布头什么的,首先怀疑是她拿去剪了。一次,实在没有啥可剪了,她索性把母亲的一本夹鞋样的书偷偷拿来剪了个精光,结果被狠狠地打了一顿。后来,她开始剪树叶。坐在树荫下一剪就是一天,两只小手常常沾满了树叶的绿汁。12岁,天资聪慧的高凤莲就出落成一把剪纸好手。村里谁家女子出嫁、后生结婚,需要的“喜”字、窗花和枕头顶子、鞋底以及过年家家户户大门上张贴的门神等,都会请她去剪。于是,她便像外祖母和母亲一样,成了众人眼里的“巧女子”。

  17岁那年,高凤莲出嫁了。婆家很穷,可贫困并没有使高凤莲失去生活的信心。她坚信只要勤劳务实,吃苦肯干,就一定能够改变家庭贫困,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于是,心性好强的她,烧火做饭,挑水劈柴,养猪喂牲口,下地干农活,样样活计都不在话下。住的地方不宽敞,她便和丈夫动手挖窑;粮食不够吃,小两口就起早贪黑去耕作,硬是填饱了一家人的肚子。

  高凤莲人缘好,爱帮助人。每当村里谁家过红白事,就会请高凤莲去剪纸花、缝衣被。那时候,高凤莲既要参加村里集体劳动,又要忙家务活,可以说一点闲工夫都没有。然而,面对乡亲们的请求,她从不推辞。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贴有她剪的纸花。久而久之,她在群众中树起了威信,成了村里的主心骨。于是,村民们推举她当上了民兵连长、妇女主任,直至村党支部副书记,并被选为党代表,多次参加乡上、县上会议,把基层和老百姓的心声原汁原味地反映给组织。

  1978年6月的一天,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引发了山洪,危及到了坝体。高凤莲第一个从山窑里冲出去护坝,与洪水展开了殊死搏斗。在高凤莲的带动下,人们一齐上阵,挖土的挖土,垫柴的垫柴,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力抢险,终于封堵住了豁口,保住了坝体。在农田基建大会战中,两名群众突然被坍塌的黄土埋住了。就在大伙惊慌失措时,高凤莲第一个冲上前去,与随后赶来的众人一起将被埋的人刨了出来。事后,高凤莲说:“谁家门上挂着无事牌?人遇到难处,理应出手搭救,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品质,搁到谁身上都一样!”

《抓髻娃娃》

  声名鹊起的《抓髻娃娃》和《牌楼》

  高凤莲天资真正被人发现、走上从艺道路并最终步入艺术殿堂是1986年之后的事。引路者便是延川县文化馆干部冯山云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那一年,高凤莲的二女儿因病去世。为使母亲尽快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在县城工作的大儿子白江录接高凤莲到县城的家中小住。白江录的家在县文化馆隔壁,妻子白竹梅是县文化馆的干部。那段时间,县文化馆正在举办全县布堆画和剪纸培训班。深知婆婆爱好剪纸的白竹梅,就让婆婆去参加学习班,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高凤莲走进了培训班。看了馆里的收藏和别的学员的作品,她不以为然地说:“你看这些布堆画、剪纸花都是死的,一点儿也不活泛,我比他们剪得好多了!”于是,冯山云就让她当场剪了一幅。高凤莲拿起红纸,一边剪一边讲:“狮子滚绣鞋,两口子好心闲。”冯山云惊奇地问高凤莲:“你剪纸作品为什么爱用花和动物装饰呢?”高凤莲说:“剪花、剪花,就要花;花是女人,女人就是花。”冯山云又问:“你绣的花上为啥有那么多疙瘩?”高凤莲回答:“就是图个吉利嘛!就好比花开后结了籽,也象征着婆姨们生的娃娃多。”

  1989年,高凤莲在冯山云的推荐下,参加了文化馆、艺术馆联合举办的剪纸学习班。作品《抓髻娃娃》在学习班上引起轰动。不久,该作品便在延安首届剪纸艺术电视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1995年,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的邀请,高凤莲在北京参加了世妇会期间举办的全国民间艺术展。她用6张大红纸拼凑剪成的《牌楼》占了展室中最大的一个厅。靳之林回忆《牌楼》的创作过程时说:“当时时间十分紧迫,高凤莲根本没有去过天安门,但她认为有门必有门神,而且她家中牌坊上就有二龙戏珠和狮子的雕刻纹样。就这样,她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超群技艺剪了三天三夜,按期完成了作品。来参观的人把展厅挤得水泄不通。”

  高凤莲是将从母亲、外祖母那里看的、学的手艺与剪纸的艺术融入生产、生活乃至生命之中。祖祖辈辈为愁苦悲伤而剪,也为快乐幸福而铰。受黄土与黄河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感染,她练就了一手绝妙的剪刀功夫。

  陕北高原的艺术结晶

  高凤莲的剪纸,行云流水,洒脱自由,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她拿起剪刀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表现内容从当地流行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生产劳动、民俗风情,再到大柳树下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等。从大到5米的巨幅作品,再到信手拈来的随意之作,她都胸有成竹,从不起稿,大刀阔斧,一气呵成,充分显露出了大师的艺术风采。她的剪纸艺术风格,粗犷朴实,气势逼人,其艺术气质是黄土、黄河造就的陕北人民豪放心性的结晶。

  线条流畅、造型夸张、布局绝美、疏密有章,是高凤莲剪纸作品的集中体现。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大量运用组合手法,将富有深刻寓意的符号与形象统一于画面之上,深刻地蕴含着原始图腾文化印迹。创作题材广泛,从养育她的陕北热土,到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生活习俗,再到繁衍传承、生生不息的万千生灵,皆在她的剪刀下生发出质朴而浪漫的气息。如《黄河魂》《高家圪台》《陕北风情》《神柱》等,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高凤莲的剪纸突出一个“活”字。在她的剪刀下,没有四平八稳、安分守己的作品,有的是大胆的夸张和创新。比如《扣碗》这幅作品,不是正儿八经两碗上下紧扣,而是直接从碗里冲出一条活鱼来。对此,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剪?她说:“剪纸又不是剪人,人摆弄的动作大了,疼呢;纸又不疼,任你用剪刀随意剪,动作越张扬越好,这样才显得有动感呢……”她所剪的虎和马,不是对现实生活中虎和马的模仿,而是大胆地让虎和马的腿像风火轮一样朝四方旋转开来。她说:“这是飞虎和飞马,是从天而降的。”这种想象和表现手法,只有高凤莲才有。

  高凤莲的剪纸虽然大胆夸张,但每幅作品都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常说:“纸花就是心花,只有心里有花,才能剪出心仪的纸花;假如心里没花,那就什么也剪不出来了。即便勉强地剪出来,也是个四不像,是死花。”是啊,她的一双巧手,连着心灵的憧憬;她的一把剪刀,剪出生活的万象;她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剪纸经验,使她能够创作出无与伦比的剪纸佳作,散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芒。

  日积月累加上冯山云、靳之林两位老师的指点,高凤莲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攀升,不仅走出了黄土地、走向全国,而且走出国门。她先后赴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进行剪纸表演,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德国的杨森英丽和布杰特两位热爱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者,更是不远万里,多次来到高凤莲家学习剪纸艺术。

  有学者认为,高凤莲的民间剪纸,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内容,而且还反映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繁衍意识和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间剪纸作者是以农村妇女为主体的劳动者群体,她们出于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不受方方面面的制约,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代代相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一个举世无双的历史活化石博物馆。这是中国劳动妇女对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性贡献。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乔晓光感慨地说:“高凤莲一家三代人深厚的剪纸传承渊源以及作为民间劳动者所体现出的巨大创造能量,代表了这个时代我们民间文化真正的中国梦,就是用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语言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称:“这种剪纸风格既有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内涵,又有对现代生活的艺术表现,同时还具有个人独特的创造性特征,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难得的优秀作品……我不说高凤莲是全国第一,但这样的作品,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我也不说高凤莲是世界第一,但这样的作品,我在国外也没有见到过。”

  为使剪纸艺术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将剪纸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2005年高凤莲办起了个人剪纸艺术馆。她自筹资金,翻修了窑洞,布设了展厅,免费供人参观。艺术馆大门和院落处处充满了民间文化气息,墙壁和窑面的青石上雕满了用剪纸艺术表现的图腾和花草动物图案。艺术馆的窑洞里挂满了剪纸,从不及手掌一半大小的动物,到数米长的《陕北风情》,一窑接着一窑,让人目不暇接。艺术馆所展出的除了高凤莲的作品外,还有女儿、外孙女和其他优秀学员的作品。这些剪纸作品记录着一个民间剪纸艺术家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

  ……

  2017年1月20日8时零8分,剪纸大师高凤莲因病去世,她留给世间的剪纸艺术是永恒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高凤莲的一生,是劳动的一生,也是创造的一生;是黄河滋养的一生,也是表现了黄河生生不息的一生;是寄托了生活理想的一生,也是让民间剪纸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一生。”(陕西日报记者 樊蓉 通讯员 祁玉江)

责任编辑:小玉
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免责声明 | 供稿服务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