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传媒网
  • 新闻热线:0911-2568088
陕北传媒网
首页 魅力陕北延安 榆林 民生 国内 国际 图库 左侧导航 右侧导航

延安

旗下栏目: 宝塔区 黄陵 甘泉 富县 洛川 宜川 延长 安塞区 吴起

2.8万北京知青与延安的情缘

来源: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16
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2.8万多名北京知青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到延安农村插队落户。而延安人民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热情接纳了这些远离父母、远离都市的青年学子。从此,一段北京青年与延安的故事就此展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2.8万多名北京知青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到延安农村插队落户。而延安人民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热情接纳了这些远离父母、远离都市的青年学子。从此,一段北京青年与延安的故事就此展开。
 

 
 

插队岁月,成为一代人生命中的永恒记忆。经过两年的紧张筹建,2016年,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在延安枣园路落成开馆,真实记录了那段激荡青春风采的难忘岁月,为传播知青文化,弘扬延安精神,在圆梦中华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发挥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展馆开业后,接待了大量知青、红色教育培训班学员等前来参观学习,2018年接待人数达15万人次。

金秋九月,记者走进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带你探寻知青岁月,深入了解北京知青的延安故事。
 

 

“广阔天地终生难忘”。步入展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习近平的题词,这是整个序厅的展示主题。面前延河大桥雕塑,将人们带入当年知青在延安留影的情景。展馆前厅顶部有2.8万颗闪烁的星星与墙面知青插队的落户点遥相辉映。在展馆一侧的一棵参天大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棵大树象征着当年知青栽下的‘扎根树’已成为擎天之柱、国之栋梁。”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讲解员王月圆向记者介绍道。“当时的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土地贫瘠、群众生活贫困。北京知青刚到延安,就迎来在农村的第一个农历新年。”讲解员王月圆指着展板上的一张照片向记者介绍道。只见照片中的年轻人倚在门框上,坐在石阶上,一副想家的神情。破旧的土窑洞、粗粝的饭食、孤单的身影,这些北京知青的心情可想而知。“除夕夜,热情的乡亲把知青拉到自己家里过年,远离亲人的北京知青感受到家的温情。”一张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邢仪的速写画《春节时节派早饭》记录下当时的热闹场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为首。“做饭离不开柴,取暖离不开柴。当时知青们为了砍到柴,钻梢沟、攀悬崖,手脚刺破、衣服划烂,往返几十里山路,才能打几十斤柴。”王月圆接着介绍,当年宜君县北京知青王晨因为背柴,有三件上衣后背撕成了布条。知青们的第一堂劳动课就是在牛圈、羊圈、猪圈里起粪,再把起出来的粪送往地里。当年留下的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了知青们劳作的情形。他们在延安先后尝到了饥饿的滋味、砍柴的辛苦、吃水的艰难,自理能力更强,渡过了生活关。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淳朴、厚道、善良的延安人民不顾自身的贫困,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接纳了北京知青,视北京知青为亲人,手把手教会知青们各种生活、生产技能,给了他们无限的关爱。“那里虽然穷,但人民热情淳朴,有乐观精神。他们像父兄那样教我们干农活、打水、做饭,经常请我们到家里做客。”北京知青何立群回忆,有一次她病倒了,昏昏沉沉、浑身发冷,房东大娘来看她,过了一会儿,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杂面条,让何立群趁热吃。北京知青刘瑞在富县插队时,把房东大娘认作干妈。在他返城离开富县的23年间,曾17次返回陕北寻找干妈,遍寻无果。直至2008年春,刘瑞偶然得到线索在山东终于找到了干妈,并把她接回北京,像对待亲娘一样侍养。经过一年多的劳动磨炼,北京知青变成了延安娃。他们不仅说话、穿衣、生活习惯像延安娃,有2600余名知青当了村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长、会计,融入农村工作、生活,真正成了生产队的当家人。他们带领社员一起规划新农村建设,科学种田、技术革新,把改造农村当作自己的使命,在各个岗位作着平凡而伟大的贡献。到1971年,北京知青有335人担任赤脚医生,他们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自己身上试针试药,为缺医少药的群众解除病痛,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现状作出贡献。
 


 

孙立哲就是赤脚医生的杰出代表。“当年在农村缺医少药、环境简陋、设备简单的小小医疗站,孙立哲做了大小手术3000余例,治疗8万人次。他像一个传奇,深深植根在延川人民的心中。”王月圆指着墙上的照片详细讲述孙立哲的事迹。不仅如此,还有大批北京知青成为延安科学种田的带头人、农田基建的突击队、乡村学校的新园丁……。他们利用空闲时间,珍惜光阴勤奋读书,发挥能歌善舞、吹拉弹唱、能书会画的特长,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小提琴、手风琴、收音机这些“洋乐器”让庄稼人开了眼界,“洋歌曲”让农民大饱耳福。在展馆里,形象的知青雕塑手持乐器吹拉弹唱,让人置身其中,仿佛回到当年的知青岁月。1970年起,一批批北京知青陆续离开农村,走进工厂、机关、学校、军营,但他们仍将延安视为第二故乡,感恩于善待庇护他们的延安父老乡亲,虽然离开延安,却把心留在了黄土高原,不遗余力地给延安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无私的援助。在知青馆筹建之初,大批北京知青得知消息后,纷纷将家中珍藏的老物件免费捐献出来,使得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很快达到几万件,展馆工作人员经过两年时间的精心筹备和布展,终于将馆内六个单元数十个模块的内容呈现出来,使得市民游客通过一件件文物和老照片找到当年的场景,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卓绝,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责任编辑:名稼

最火资讯

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免责声明 | 供稿服务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