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传媒网
  • 新闻热线:0911-2568088
陕北传媒网
首页 魅力陕北 延安 榆林 民生 国内 国际 图库 左侧导航 右侧导航

文化教育

旗下栏目: 文化教育 环境卫生 黄土风情 魅力乡村 培训研学 行业动态 企业风采 宣传推广 便民服务

陕西曹谷溪 中华民族的老根就在这里

来源:草根作家 作者:王彦春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29
摘要:几乎一辈子我就在这块土地上走来走去,在一个有形无形的世界,游历,寻觅,探索。我发现这里的,每一座大山都活着;这里的每一条山沟,都流淌着奇妙的传说……
 
编辑
曹谷溪

“天之高焉,地之古焉,唯陕之北”。

这是文友朱贵权写在《陕北赋》中的开篇之句。我曾在许多个场合讲过:“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长城、黄河和黄帝陵,非常奇妙地在这块土地相聚。因此在她赤裸裸的大山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

几乎一辈子我就在这块土地上走来走去,在一个有形无形的世界,游历,寻觅,探索。我发现这里的,每一座大山都活着;这里的每一条山沟,都流淌着奇妙的传说……

世界上,总有许多事情的发生,出人意料。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携夫人彭丽媛专程回延川县给梁家河村的父老乡亲拜年。

陕北的“数九”天,滴水成冰,寂静的梁家河顿时人声鼎沸,热火朝天。领袖与黎民百姓一起说笑,共同流泪,相互拥抱……人心与人心碰撞的火花,似无限量极的电弧,靓山丽水;人心与人心撞击声响,像阵阵春雷,震荡万里高原!

“我人走了,却把心留在这里!”面对曾和他朝夕相处七年之久的父老乡亲,习近平深情地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投一石於平湖,泛涟渏无限。一句平实的话,令人振奋不已,勾起许多联想与思考。

一百多年前,一位叫“史密斯”(Smith.E.F.B)的英国传教士,在延安乃至全国做了多年实地考察的同时,翻阅了大量中外历史文献,撰著了洋洋三十万言的《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译者刘蓉博士按:该书原名为Mandarin & Missionary in Cathay,可直译为《官员与传教士在中国》)。1917年,由英国伦敦一家岀版社岀版发行。这部书比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早20年。他在这部大著中,有这样一段话语,令人惊叹:

不管我们有幸对延安府的未来有何贡献,有一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我的调查工作渐渐让我产生了一种近似敬畏的谦卑。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永恒过去的地方,中华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与这个地方密切相关,有些甚至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对这个地方的了解越多,敬畏也与日俱增。

是的,以后发生在延安的许多重大事件,充分印证了这位英国传教士一百年前的英明预见。

“量子”的发现,量子物理的发展与应用,颠覆了经典物理的许多定论。从一维、二维、三维到多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开阔的,甚至是无极限的思维空间。

我曾张天磨地的遐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上有多少先贤,英雄豪杰,曾用自己的苦汗、热泪和鲜血渗透了这块土地。因此,这里的每一粒沙土。每一株草木,无不饱含着先辈们思想的结晶,智慧的信息。
 

 

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我曾在文安驿公社梁家河采访过习近平在延川县掀起的那一场“沼气革命”。1975年9月20日《延安通讯》头版头条配“社论”,发表了长篇通讯《取火记》。

那年月,陕北群众不仅吃粮有困难,就连煮饭烧柴也非常困难。习近平插队的梁家河,更是不通车、不通电。北京生、北京长的知青们谁能受下这个罪!

1974年元月18日,习近平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绵阳人民利用沼气能煮饭,照明的报导,心情非常激动,他决心自己动手修建沼气池。从四川取经回来后便立即动工。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建沼气池要水泥,梁家河不通车,他就领着一群小伙子,人背肩扛,从公社将建池用的水泥全部运回;建沼气池还要沙子,梁家河也没有,他又领着几个后生到十五里外的马儿沟去挖……

文前说,陕北的每一粒沙土,每一株草木,无不饱含先辈们思想的结晶,智慧的信息。公社所在地就是“文安驿”古镇,早在两千年前,邮差的快马,商贾们成串的驼队,时不时传来京都长安和塞上的许许多多轶闻趣事;习近平们挖沙子的“马儿沟”,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就唱进赤卫队的歌谣里:

身背“突角牛”,要打马儿沟;怕的豪绅直磕头,看我们赤卫队牛不牛!

“突角牛”,是一种假手枪。土地革命时期,陕北赤卫队武器奇缺。他就用红包裹的木制手枪吓唬地主劣绅。这首革命歌谣,我曾刊发在《山花》文学报上。

这个地方的气场之大无法估量,这个地方的“磁场”功力,更令人惊奇!

不管是土著的陕北人,还是客居陕北的异乡人,只要你投入这块土地的怀抱,让自己的心灵与这块土地同步震颤,就可接收到这块土地的能量与信息,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1935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一支精疲力竭的红军队伍来到了陕北。十冬腊月,战士们还穿草鞋、单衣。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毛主席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小米加步枪”打败强敌的飞机、大炮,新中国大踏步,从延河畔走进了天安门广场!

1948年 3 月 23日,毛主席在东渡黄河的木船上,回望陕北万架大山,他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这句话,传遍全国。可是,有谁想过: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这句话又向人们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

是对历史的总结,还是对后世的安排?

不管你信不信,奇迹真真实实地展现在你的面前:1969年春日,一个叫“习近平”的少年随着两万六千多名知青的下乡潮流,来到陕北延川梁家河插队落户。我想,那时候,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个15岁的少年。更想不到这个少年会是当今中共中央的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如实说来,习近平在首都成长,又是高干子弟,在山大沟深、贫穷落后的陕北农村,很不适应。砍柴、送粪、推磨、放羊、扶犁陌生而艰辛。特别是农村的牲畜多,蚊蝇、跳蚤自然也多,“炼狱”般的生活,使他迷茫过、徘徊过。

这块土地的巨大吸引力,使他在黄土高原扎下了深根,老一辈革命家的希望,陕北父老质朴的情感与追求,使他脱胎换骨。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思来想去,孟老先生的话,实在精辟。他道出了做人之基,成事之道!

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

习近平的房东刘金莲告诉我:“近平常抱着砖头厚的书,一看就是大半夜。每天早上,我看见他两个鼻孔全部是黑的。”我问为什么?她说:“那阵我们村不通电,煤油灯熏得嘛!”几句关于习近平读书的谈话,有两句诗突然从心底冒出:

麻灯照亮了土窑洞,悄悄地萌生了中国梦!

最后,告诉亲爱的读者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你有成功梦,就到延安来!

陕北是个大气场,陕北是个大气场,中华民族的老根就在这里!

 

责任编辑:名稼 张建

最火资讯

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免责声明 | 供稿服务 | 网站地图